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,你了解多少?
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,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,因其恰值三秋之半,故得此名,与春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
1
中秋节的别名
中秋节,是仲秋之节,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,以十五月圆为标志,这天正值三秋之中,因此得名“中秋”。
中秋节晚上的月色比平时更亮,因此又名“月夕”。
中秋节在秋季、八月,因此又名“秋节”、“八月节”。
中秋节古时人们会祭月、拜月,因此又叫“月节”、“月亮节”。
中秋家人团聚,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,因此又名“团圆节”、“女儿节”。
中秋时节正是各种瓜果成熟的时候,因此又名“果子节”。

2
中秋的由来
中秋节源自先民对天象的崇拜,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,是天子夕月、秋社、赏月以及月宫的传说等多种风俗事项汇合而成的节日。
起源于先秦,普及于汉代,定型于唐朝,正式定立于北宋,盛行于宋朝以后,明清时期,中秋节与春节齐名,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
由于中秋的月亮特别皎洁晶莹,从汉代开始,由祭月、礼月逐步形成赏月之风。
唐代,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,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。
北宋时期,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“中秋节”。这个时期,中秋节已成为世俗的隆重节日,登月台、安排家宴、团圆子女……此时中秋节有了重视家人团圆的趋向。
自明朝起,中秋节的习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,唐宋时期那种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、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,而贵人伦、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。清代,中秋成为与春节、清明、端午并重的四大节之一。
2006年5月20日,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8年1月1日,中秋节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。
3
中秋传统习俗
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、赏月、吃月饼、看花灯、赏桂花、饮桂花酒等民俗,在此基础上,各地还逐渐发展出“卖兔儿爷”、“树中秋”、“舞火龙”、“走月亮”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。
祭月
中秋祭月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,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“月神”的一种崇拜活动,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。每逢中秋,在月下,红烛高燃,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,祈求福佑。
赏月
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,指在八月十五观看满月。中秋节的月亮最是明亮,每到这天,民众在自家庭院放一方桌,上置瓜果月饼,全家围坐赏月。
吃月饼
月饼,又称月团、丰收饼、团圆饼等,是中国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。月饼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。月饼象征着大团圆,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,用它祭月、赠送亲友。
赏桂花
中秋是桂花的季节,桂花也是月宫的花。中秋佳节,仰望着月中丹桂,闻着阵阵桂香,喝一杯桂花蜜酒,欢庆合家甜甜蜜蜜。
玩花灯
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。早在北宋《武林旧事》中,记载中秋夜节俗,就有将“一点红”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。
猜灯谜
灯谜是写在彩灯上的谜语,又称为“文虎”,猜灯谜亦称“打虎”、“弹壁灯”等。灯谜最初是写在彩灯上,在灯会上供人观赏猜测,是流行了千年的中秋习俗。
观潮
钱塘观潮是浙江一带中秋节的传统习俗。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,早在汉代枚乘的《七发》一文中就有相当详尽的记述。宋代苏轼在《八月十五看潮》中描写了中秋观潮的盛景。
玩兔儿爷
兔儿爷最早原本是人们祭月的对象,由泥制成,外型如人端坐一般,供人们祭拜。从清代开始,兔儿爷逐渐变为儿童的中秋玩具。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,常有兔儿爷摊子,在民间手艺人的手中,兔儿爷成为孩子们的绝妙玩具。
4
中秋节神话故事
嫦娥奔月
嫦娥是后羿的妻子,后羿在射日之后获得了西王母赏赐的不老仙药,后羿把不老仙药交于嫦娥保管。而后羿的门徒逢蒙觊觎仙药,逼迫嫦娥交出仙药,嫦娥无路可退,在情急之下只好吞下仙药,飞天成仙。嫦娥因不舍后羿,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,从此长居广寒宫。
玉兔捣药
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,浑身洁白如玉,所以称作“玉兔”。这种白兔拿着玉杵,跪地捣药,成蛤蟆丸,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。久而久之,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。
吴刚伐桂
吴刚登上月宫折桂,据唐代小说《酉阳杂俎》中说,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,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。这桂树随砍随长,永远也砍不断。
桂花的清香,在空气中弥漫着甜蜜;满山的红叶,在晚风中飘扬着美丽;今宵的明月,在夜空中印刻着记忆。中秋节,祝您阖家欢乐,幸福如意!
不用熬夜“剁手!今年“双十一”有这些新变化
一年一度的“双十一”又要来了!今年“双十一”迎来一些新变化,预售时间缩短、购物车扩容、一键退差价……“晚八人”来了,还增加这些新功能pg电子官方网站今年“双十一”,无论是“预售付定金”阶段还是“...